用细致“心”保障春运“暖”——2023年铁路春运一线见闻******
新春走基层|用细致“心”保障春运“暖”——2023年铁路春运一线见闻
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拉开帷幕,铁路客流快速攀升。铁路部门如何保障平安春运、有序春运、温馨春运?带着问题,记者走访了北京重要的铁路客站和铁路服务环节。
急客通道、医疗服务,春运“归途”很暖心
满载归心似箭的游子,驶向期待团圆的家乡。1月7日进入春运以来,北京各大铁路客站客流持续攀升。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,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.95亿人次,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.3%。
春运期间,北京南站候车大厅,旅客依次排队检票,秩序井然。(新华社记者陈旭 摄)“得益于前期充足准备,北京南站运行总体平稳有序。”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党支部书记董芳说,车站实时分析客流需求,对于重点热门方向及时掌握车票预售和候补情况,梯次投放运力。
在北京南站进站口,一位旅客找到车站工作人员:“还有15分钟开车,请帮帮我。”在工作人员引导下,这位旅客通过“急客”通道顺利上车。
站台上,润秋服务组工作人员韩畅正推着残疾人旅客上车。“为旅客服务,我们没有终点。”韩畅说,每个“春运人”都全身心投入工作,用更细致的工作,保障旅客旅途暖心、安心。
北京南站站台上,润秋服务组工作人员韩畅(图中右一)正在帮助重点旅客。(新华社记者陈旭 摄)据悉,今年春运期间,北京南站夜间不完全闭站,为需要候车休息的旅客划定休息区;联合北京佑安医院在候车厅开设医疗服务点,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帮助;设置了去往北京各大火车站的乘车路线导航“小彩条”,为重点旅客提供便携式呼叫铃……
“暖心的服务让人安心。”从山东潍坊带孩子来北京看病的宋先生说,高铁线路越来越密,当天就能往返北京,希望兔年孩子康复,日子更好。
先“体检”再上线,高铁“医生”护列车安全
三年疫情,铁路客流骤降。不少车辆“趴”在车辆段没有上路,它们的维修保养工作做得如何?能否顺利通过春运“大考”?记者来到京津冀最大的动车组检修维修基地——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动车段。
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动车段,北京动车段配属动车组228列,负责京沪、京广、京张、京哈等线路动车组的检修调试和保养工作。
春运期间,北京动车段北京南动车运用所检修车间内,两辆和谐号正在检修。(新华社记者陈旭 摄)“别人过节放假,我们是越到节日越忙,天气越冷越忙。”北京动车段副段长魏巍带领记者来到检修车间,为保证动车组以最佳状态上线春运,段里早早就开始准备。
早上八点,技术员万奇鑫收拾好装备,开始进行检修。在高铁“医生”眼中,给列车“看病”是个“良心活”,每个环节缺一不可,要做到万无一失,必须怀着敬畏之心。
万奇鑫的小组今天要对列车进行空心轴探伤,空心轴对动车组安全运行影响巨大。以前检修时,靠老师傅用小锤敲打、听声判伤,现在使用超声波探伤器,更可靠更高效了。
技术员万奇鑫(左一)将40多斤重的探伤器放入空心轴。(新华社记者陈旭 摄)“春运开始后,全所12条检修车道不停地‘翻台’。”万奇鑫说,随着和谐号、复兴号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等多种车型上线运行,检修工作的挑战也更大了。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、增强本领,确保车辆健康、春运安全。
健康过大年 重温冬奥情 京张高铁“冰雪之旅”很热门
随着春运开启,京张高铁迎来北京冬奥会结束后首个滑雪热潮。
在清河站,不少旅客正在等待乘坐京张高铁D6715次列车,前往崇礼体验冰雪乐趣。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清河站站长王小勇说,预计春运期间单日旅客发送量在2万人次到2.5万人次之间,将达到开站以来的最高峰。
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、喜欢上了冰雪运动。
“崇礼站开站一年来,客流逐步增加,今年元旦假期,单趟运送雪板的数量就达到将近100件,赶上周六日,列车还要重联运行。”北京客运段京张高铁列车长王亚丽说,为方便携带雪板的旅客,清河站在候车大厅增设了雪具托运点,方便旅客办理托运。
25岁的庞先生在上海工作,周末专门坐飞机到北京,从大兴机场换乘地铁到清河站后,转京张高铁抵达崇礼。“全程衔接顺畅,交通非常高效,我们周末滑完,周一就可以回去上班。”庞先生说。
回升的客流里,是悄然回归的暖意。2023年春运,带回了人们久违的烟火气,也重启了活力与希望。新的一年,必将更加美好。(新华社 陈旭、丁静、李溢春)
村居好环境,添彩新生活****** 【一线讲述】 四地乡村干部群众心中的“宜居宜业和美家园”—— 村居好环境,添彩新生活 编者按 民康物阜,盼之行之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“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。这一论断,既顺应亿万农民实现全面小康后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,又丰富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,为广袤山乡擘画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。 新时代的农村“美好生活”,需要什么样的居住环境?村民们对此有何感触?本期,我们邀请四地乡村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讲述,在他们的故事里,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底色。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埠头镇大陈坑村水堆头自然村新貌。王华斌摄/光明图片 从满身尘灰到推窗见绿 讲述人: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永茂圩自然村村民 韩连华 我的家在一个江岛上。这里推窗见绿、抬头赏景,门前有清澈的小河,门后有整洁的柏油路,江岸上是林立的树木。可谁能想到,几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。 1952年,17岁的我坐船来到这里,抬眼一瞅,处处是土屋墙、茅草顶。一家14口人上厕所,全靠茅坑里的一口大缸。岛外的人都看不起这儿,觉得又穷又荒又土,岛上的年轻人也都想去外面谋生计。20世纪八九十年代,镇里开起了船厂、砂石厂,村民收入越来越好,有条件的修起了厕所,但污水没地方排,就倒进门口的河道里;厂里的烟囱整天冒烟,空气越来越差。 2014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村。那会儿,村里的旱厕已经改成水厕了。总书记十分高兴,叮嘱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,“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”。滚烫的话语,至今温暖着我们的心窝。 很快,镇里行动起来了。先是将岛上的4家船厂、3个砂石码头和40多家畜禽养殖场一个不留地关了,又建起了2座污水处理厂,建成了107公里长的污水收集系统。全镇4000多户都实现了“厕所革命”,家家户户的厕所连上了污水管网。我家门口的小河,也越来越清澈,大家放心地养上了鸭子。 绿水青山回来了,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。镇里引进了高效农业园、健康养生谷等项目,又开起了大型游乐场,游客如流水一样涌来。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,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。镇里还把原来的船厂改建成了健身公园、文化公园,老人小孩都喜欢,我也常跟村里的老姐妹去跳跳操。我们可真是赶上了好时候。 大家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好风景,连小孩子都知道扔垃圾要分类。就在前几天,村干部还跟我们说,未来,世业还要建设长江流域第一个碳中和岛,变成一个宜居、宜游、宜养的生态健康岛。想想家乡未来的样子,我们更有盼头了。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街道埠下村村民在民生综合体活动广场休息。新华社发 处处皆美景,处处能怡情 讲述人: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 玄杰 塔吊林立,机车轰鸣……我们光东村的农业融合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。从2017年担任光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至今,我见证了这里一天天变美、变富、变强,时刻感受着村民对于拥有幸福家园的欣喜和自豪。 2015年7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东村,留下“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,注重乡土味道和民族风情,注重补农村的短板、扬农村的长处,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”的深情嘱托。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,加强规划、加大投入、加快落实,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 2016年,投入350万元的“旱厕改造”计划开始实施,让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热水器、抽水马桶等设备齐全的室内卫生间,极大地改善了各家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。 硬化道路,绿化村庄,建设综合服务中心,改造老年活动室……如今,漫步在光东村,干净平整的沥青路蜿蜒向前,青瓦白墙的小庭院错落有致,绿树红花镶嵌其中,处处皆景、处处怡情。村民们有的在门球场挥动球杆,有的在文化广场跳象帽舞,有的在老年活动室里摆弄健身器材…… 建好更要维护好。我们组建村清洁队,定期清理村内卫生,并对卫生情况进行全面监管。村民们逐渐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,全村获得和龙市“美丽庭院”或“干净人家”的多达140户。 利用独特的稻田风光、朝鲜族民居风貌和民俗传统,我们趁势发展乡村旅游,建设疗休养基地、共享农业基地和边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现在,每年有15万左右的游客来村游玩,村民们纷纷参与歌舞表演、经营民宿、参加分红。细算下来,人均每年旅游收入在5000元左右。这口旅游饭,吃得真是又甜又美。 我们还创新实施了“共享稻田”项目,把零散稻田集中起来进行推介,欢迎大家认领,这又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。接下来,我们会把党的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,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。 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村民从一幅墙绘前走过。新华社发 “净美”小村庄,坝上好风光 讲述人: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党支部书记 叶润兵 我们村由6个自然村组成。过去,家家户户都是在院里搭个简易棚,挖个旱厕,牲口也都拴在院里,如厕时臭气熏天,蚊蝇乱飞,一旁猪圈里的猪还哄哄乱叫。这样的厕所,既污染环境,也影响健康。 厕所问题有时还影响家庭和睦。一到寒暑假,村里的老人们都盼望着自家孙子孙女回来住住,可就因为厕所问题,好多孩子不愿回来。他们说,爷爷奶奶家的茅坑又黑又臭,一不小心还容易掉进去。 2017年1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,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,强调“要把扶贫开发、现代农业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实现农民富、农业强、农村美”。 有了好环境,才能成就好未来。按照总书记开出的“方子”,2017年以来,我们在3个自然村建设了小别墅式的新民居——德胜新村。每户民居统一接入上下水,装上了冲水马桶。剩下的3个自然村也进行了整体改造,改厕正在推进中。 我们村地处坝上,冬天特别冷,水管容易冻住,因此改厕除了改环境、接上下水,还必须考虑取暖问题。今年8月,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我们村举行,来自全球10个国家、29所高校的师生组成15支参赛队伍,设计建造了15栋用清洁能源发电的新型绿色建筑,这为我们利用清洁能源取暖打开了新思路。 在当下的改厕中,我们为每户建一个化粪池,还组织了清污队伍,定期给每户清理化粪池。村里每年拿出固定资金,设立公益岗,解决了垃圾清运和清污问题。现在,村里的街道已经很干净了,但是牛羊一出院门又带来满地粪便。我们准备建一个集中养殖场,解决牲畜粪便污染的问题。 过去,有些乡亲对改厕不是很接受,最主要的顾虑是怕花钱。要解开思想的疙瘩,就得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。这几年,我们在地里种下“金蛋蛋”,在地上竖起“铁杆庄稼”,形成了以马铃薯种薯种植、光伏发电、民宿旅游为主导,艾草种植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,村民收入节节高。村集体有了钱,就拿出一部分补贴村民的水电费,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补助,现在大家用水用电几乎不花什么钱,改厕积极性也高了。 近年来,村里还实施了农村垃圾治理、村庄绿化、村容村貌提升等10大类人居环境整治工程。在开发微型薯等设施农业的同时,我们努力把它们做成可供观光的景观农业。村里的生态优势不断凸显,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。他们喜欢沿着草原天路一路看风景,然后参观村里的微型薯大棚、光伏电站,晚上住在民宿,吃农家饭。 经济发展了,生活变好了,大家脸上的笑容更多了。 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全貌。光明图片 扮靓“面子”,提升“里子” 讲述人: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党支部书记 任军 弘德村位于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——红寺堡。10多年前,村民们挪出西海固重重叠叠的大山,迁到这片黄河水浇灌的新家园,靠着勤劳双手,过上了好日子。2020年6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察看村容村貌,留下深情寄语:“乡亲们搬迁后,更好生活还在后头。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、更进一步,发挥自身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。” 街道巷陌的一草一木、家家户户的衣食住行,一点一滴都折射着今昔巨变。搬迁前,吃水是个大难题,半夜起来去翻山,回家太阳快落山;遇上雨雪土路变泥滩,十天半月出不了门;一个赤脚医生看百病,还常常下地干活找不见人。如今,自来水接到了灶头,光纤宽带扯到了炕头,公交车通到村头,卫生院就在门外头。 这两年,我们重点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提升。5米宽的硬化路升级成8米宽的柏油路,两边栽下景观树、铺上“面包砖”,还修了健身步道和活动广场,出门就是“小微公园”。为了方便移民群众就近务工,政府修了一条通往工业园区的路,条条村道亮起路灯,下班再也不怕一步三坎走夜路了。我们接连实施乡村振兴项目,全覆盖连通污水管网,扩建了两座教学楼,建成了高标准的灯光足球场,卫生院软硬设施不断升级。 去年,我们翻建了农贸市场,脏乱差的小地摊不见了,代之以整洁有序的营业房,每年给村集体创收70多万元。乡亲们一边感叹“一脚跨进了城”,一边念着“共产党好,黄河水甜”。如今,男女老少将自编的歌曲《弘德村好地方》挂在嘴边:“弘德村好地方,好呀地方,好地方好风光,到处是枸杞,遍地是葡萄……柏油马路宽又宽,再不是旧模样啊……” 下一步,我们将内外兼修,扮靓“面子”、提升“里子”,探索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新路子。比如,我们把闲置的移民办事处旧址改造成特色民宿,联合周边几家农业企业,打造农业休闲采摘园、观光园、垂钓园,串联形成乡村旅游路线。我们还挖掘整理移民群众的奋斗史,讲好弘德村故事,建设红色研学基地,让这里真正成为移民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。 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、苏雁、任爽、耿建扩、陈元秋、王建宏、张文攀、王斯敏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层 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12月23日 07版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